广东财经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者:韩佳芮发布时间:2017-03-23浏览次数:600

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进一步提升办学实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广东财经大学章程》《广东财经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5年)》等文件精神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和形势分析

一、“十二五”建设回顾

(一)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和带领广大师生员工抢抓机遇,改革创新,砥砺奋进,重点实施了特色优校工程、学科建设工程、人才兴校工程、学术强校工程、开放办学工程和校园建设工程,学校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新突破,为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1.成功更名为大学。学校于2013年成功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这是学校发展的一次历史跨越,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拓展了发展空间,创造了新的机遇,实现了学校办学基本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2.依法治校全面推进。制定并颁布了学校办学活动纲领性文件《广东财经大学章程》,进一步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快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步伐。成立了依法治校领导小组和依法治校办公室,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学校获批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制定了《广东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对校学术委员会进行了重构,确立了校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最高学术权力机构的地位。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绩效工资改革,实施了全员岗位聘用。健全校内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和统战群团等在学校科学发展、民主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3.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不断深化以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分层分类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学校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实践教学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通过教育部验收,“广东财经大学企业综合运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广州市地方税务局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了以培养高级“双创型”人才为目标的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获批为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持续推进专业层面的分层分类教学改革,新增国家级人才培养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实验区4个、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区3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政行企协同育人的方法和路径,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型学院2个,获批省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拓展素质教育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优化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开展了学生“五早一晚”学风建设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在全国“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全国性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广东财经大学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获批为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4项研究和实践成果获评为第七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研究生教育取得较快发展。在校生规模由1007人增长至1549人,增长53.8%;结构不断优化,专硕占比达70.63%,提前3年实现国家提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超过50%的目标;研究生创新计划稳步推进,获批为教育部研究生课程试点建设单位,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9个案例入选全国优秀案例,新增9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8篇论文入选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荣获省级以上研究生竞赛奖60项。

十二五”期间,学校为社会培养了53460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7248名,研究生1793名,成教生24419名。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保持较高的就业质量。

4.学科建设有新突破。实施学科建设工程,确定了14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其中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法学3个一级学科获批为第九轮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实现了重点学科建设层次上的新突破。新增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会计、税务、公共管理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会计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2个学科获批设立珠江学者岗位。

5.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经过多年积累,尤其是通过“十二五”期间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学校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多项重大突破。共获科研项目1155项,增长67.9%,其中国家级项目82项,增长148%;获科研项目经费1.58亿元,增长177%。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970余篇,增长275%,被三大索引收录论文238篇,出版学术专著149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8项,增长133%《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紧密结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开展社会服务,加强校政行企协同创新,共获得横向项目经费5611万元,增长2.7倍;“珠三角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获批为广东省首批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开放型经济创新研究中心”获批为广东省首批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共建了税务干部进修学院等11个校政行企一体化平台;36名专家学者被聘为各级人大和政府立法顾问、财经顾问、决策咨询顾问和应急管理顾问等;成立了广东高校第一家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发起成立了华南商业智库,牵头起草了《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等多项重要地方法规,《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等多项研究咨询报告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

6.教育国际化取得较快发展。努力构建推进办学国际化发展的跨部门、跨专业协作体制与机制,积极拓展涉外交流合作空间,推进实施39个国际化教育项目以及国际预科班等数个涉外办学项目。创办了《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本科国际商务专业实验班和广东财经大学—西澳大学2+2本科金融学专业实验班。创建了广东财经大学海外实践教学平台的德国基地、新西兰基地和坦桑尼亚基地。创建了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化师资海外研修基地的美国佩斯大学站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站。立项建设“中—欧经济合作研究平台”“宪政与公共财政合作研究平台”“港澳基本法合作研究平台”等3个国际暨港澳台科研合作创新平台。成立了华南地区唯一的德语培训和考级权威机构“广东财经大学歌德语言中心”。

7.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专任教师从1009人增加到1164人,增长15.3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从257人增加到462人,增长79.77%;具有海外工作学习经历的教师从65人增加到145人,增长123%。引进“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聘任“珠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新增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3名、广东省会计领军(后备)人才1名、“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1名、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1名、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1名,9人入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3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

8.办学基本条件明显改善。集中资源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完成了新图书馆等校园基本建设,总投资近8亿元;新增校舍面积约24.6万平方米,比“十二五”前的校舍总面积翻了一番,其中新增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约11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约2.4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新增学生床位3132个。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完成数字化校园一期工程、校园一卡通系统一期工程和校园网升级改造;建成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课程总数1220门,容量达3.5T,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1767万元,馆藏图书总量达452万册(其中纸质图书约256万册),中外文数据库59个、特色数据库18个。

9.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开展了“广财精神大讨论”,确立了“正心诚意、求真向善”的广财精神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方略、办学特色等。设计了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并推广应用。出版了首部校史《广东财经大学校史(1983-2013)》。打造了学校官方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创办了“善水大讲坛”“红色大讲堂”等文化精品,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硕果累累。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涌现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五早一晚”学风建设活动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

10.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章党规等,并把学习宣传的成果转化为明确学校发展思路、厘清发展目标、推进科学发展的工作实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管理体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开展了政治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确保校园和谐稳定。扎实推进“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活动,获得“广东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工作优秀组织奖”。成功召开第五次党代会,完成了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换届和23个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的换届选举以及全体中层领导干部换届选任工作。干部的推荐、考察、任免、考核、监督和教育培训等工作进一步规范与完善。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有力监督和管理。强化作风建设,出台系列制度,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我省实施办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统战、群团、校友和离退休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为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凝聚了共识、智慧和力量。

(二)主要经验

回顾学校“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发扬:

1.必须明确学校发展定位,紧扣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工作。

2.必须坚持人才兴校,加大力度引培高层次人才,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必须统筹校内外资源攻坚克难,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带动学校整体发展。

4.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激发办学活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5.必须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不断强化师生员工的法治观念,推进学校法治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问题与不足

十二五”期间,学校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和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改革亟需深化,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亟待提高,风清正气、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亟需进一步加强。

(二)师资队伍规模、结构和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发展需要,高端人才和团队的引进与培养亟需加强。

(三)学位授予体系不完整,重点学科优势不突出,缺少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

(四)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有待加强,社会服务的广度、深度、显示度和影响力不高。

(五)办学经费不足,预算规模小,债务负担重;教学行政用房、学生宿舍床位还有较大缺口,办学基本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

(六)学院作为人才培养中心的地位不够突出,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

三、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推进期,是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攻坚期,也是学校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的关键期,学校将面临以下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国家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东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战略,获批成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州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心城市,实施“一江两岸三带”战略,为学校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提供了广阔空间。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带来的机遇。国家实施以“双一流”建设战略和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为重点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颁布了系列文件,出台了指导性政策和重要举措;广东省委省政府继续实施“创新强校工程”,统筹推进广东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措施,为学校发展方向、内涵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资金支持。

(二)挑战

学校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模式和学科发展机制面临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和学科发展综合化迅猛发展形势的挑战;二是人才培养模式面临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发展对人才多样化、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的挑战;三是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特色和优势面临广东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优化的挑战。

第二部分 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新形势,主动融入广东经济社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强学校党委对全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依法治校,全面从严治党,深化综合改革,完善“开放、协同、实用、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商法融合、实践创业、多元协同”的办学特色,创新强校,加快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建设。

二、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及广东“创新强校工程”建设的机遇,围绕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的发展定位,以“申博”为突破打造高水平,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夯实应用型,以国际化、信息化为“双轮”助力学校发展,通过深化体制机制五项改革,狠抓高水平建设四个重点,实施应用型建设四项举措,落实条件保障六项措施,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形成“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专业体系高度契合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服务政府、行业、企业的能力显著增强,办学国际化和信息化的程度与水平明显提升,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财经类转型发展示范校,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力争进入全国财经类高校前15名。

(二)主要目标

1.办学规模。继续稳定本科生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努力拓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到2020年,在校生总体规模稳定在28000人,其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000人,研究生2000人,其他学生2000

2.人才培养。一半以上专业嵌入到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广东现代服务业对口分行业产业链和创新链,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资源保障体系,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广东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端专业化职业人才、高端复合应用型人才和高端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明显增强。获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院校”资格,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参与高层次科研项目、开展高水平实践创新、创造高水平研究成果的能力显著提升。学校整体实验实践教学水平、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协同育人水平进入全国财经类高校前列。

3.学科建设。围绕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法学3个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省级攀峰重点学科的突破;新增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左右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依托优势重点学科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文、理、工、艺等学科的协调发展,构建起传统优势学科力量雄厚、特色学科异军突起、交叉学科活跃强劲的学科体系。

4.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培育和建设一批校级青年科研创新团队,新增2-3个省级科研团队;建设4-5个省级科研平台、2-3个省级智库;新增3个以上国家级重大项目或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级一般项目年均不少于30项;年均科研项目经费达到5000万元,其中横向科研经费不少于3000万元;新增3项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3-5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于“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建立校政行企合作大平台;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批示或者采纳的重要咨询决策成果不少于10篇,力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实力保持在广东高校前列。

5.师资队伍。教师总数达到1600左右,其中专任教师140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50%具有境外学习、工作经历的中青年教师比例达到30%,“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新增3名以上教师入选“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项目;新增3-5名教师聘任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或青年珠江学者;国家级、省部级以上人才项目入选者达到80名左右。

6.教育国际化。新增1个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中外合作DBA/PhD联合培养项目、3个中外合作本科实验班、4个海外实践教学基地、6个国际化师资海外研修基地、3个国际化教育教学与交流中心;建成3个国(境)外科研合作平台;具有国(境)外学习经历的本科生、研究生比例均达到5%;华侨港澳台学生数量达到300人,外国留学生教育初具规模。

7.办学基础条件。新建校舍约16.67万平方米,维修和改造一批陈旧设施,努力把学校建设成现代化的美丽智慧校园。推动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促进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变革,提高办学效率,提升办学质量。实验室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不含多媒体教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3450万元。图书馆藏书总量达520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80万册、电子图书240万册,中外文期刊900种(其中外文期刊50种),中外文数据库80个。

第三部分 主要建设任务

一、深化体制机制五项改革

(一)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全面实施大学章程,提升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优化内部组织机构设置,探索机关大部制改革,实施经济学、管理学学部制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校院两级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学院治理规程,建立白皮书发布制度,完善学院绩效管理相关制度,落实学院办学自主权,提升学院治理能力,增强学院办学活力。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完善学术组织架构和制度,建立教学院(部)教授委员会。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建立教学院(部)教代会制度。探索社会参与学校发展机制,建立由政府、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总结学校2+2”办学模式和现有管理体制,探索佛山三水校区的定位和发展问题。

扎实推进省市共建佛山校区。加强统筹协调,促成省教育厅、佛山市政府、三水区政府与学校共建佛山校区。坚持服务需求、特色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国际商学院、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佛山研究生院等特色学院和若干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寻求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影响力。

二)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推进岗位管理、人员聘用、考核评价、分配奖励四位一体的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教师分类管理改革,以教师岗位设置为基础,推进教师聘任、考核、发展、退出等分类管理制度设计,建立教师分类管理机制。推进人员聘用制度改革,通过编制改革、探索教师“预聘—长聘”机制等,建立灵活开放的人员聘用制度。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通过创新人才考核评价方式、改进人才考核评价内容、改革职称评审制度探索职员职级制改革等,建立以能力、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与晋升机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学校绩效津贴分配方案,探索部分岗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

(三)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施行完全学分制,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保障和扩大学生学业自主选择权,建立健全基于学生意愿和自主选择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动态调整优化机制。通过与主要用人单位组建人才培养战略联盟、分类构建“产教融合型”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实施引入校外教育资源或与校外力量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制度政策等措施,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健全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高度协同、实体课程和虚拟课程有机融合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使用行业标准改造优化部分课程、专业建设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选择3个专业申请国际认证。尝试建立“内部质量控制+行业标准引领+政府评估引导+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健全研究生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优化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机制

(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促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着力引导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科研组织管理形式,实施研究机构分类管理,探索研究机构去行政化改革。着力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搭建校政行企合作平台体系。激发科研创新活力,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强化科研团队建设和研究方向凝练。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基于尊重科研人员劳动付出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创新科研评价机制,对科研机构、人员、项目、成果等基本科研要素以及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科研奖励等活动实行分类评价,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扩大和深化科研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财务制度改革。推行全口径预算,在预算安排中重点保障教学、科研经费,合理统筹安排运行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建立科学的资金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建立明确的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绩效目标,预算绩效评价考核结果与次年预算安排相挂钩。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对不同类别的经费实现分类管理,大力推进财务建设信息化,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强化内控机制和制度建设,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确保学校财务有序健康运行。

二、狠抓高水平建设四个重点

(一)“申博”行动计划。重点建设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法学三个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培养和引进卓越学科团队,催生一批标志性的学术成果,做好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准备工作。进一步加大工商管理、法律、金融、会计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力度,推进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国际认证,全面提高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为实现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突破奠定坚实基础。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积累博士生培养经验。

(二)卓越学科建设。对接广东现代服务业需求,围绕优势学科构建实力雄厚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三大学科群。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模式,面向学科发展前沿设立学科特区。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力度,打造在全国有相当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若干特色研究领域,形成学科高峰,提升学科建设层次,推动所在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强学科间的协同创新,推进互联网+现代金融、互联网+现代商务、宪政与公共财政、数据科学、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努力培育异军突起的新生长点。

(三)重点平台、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同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力争共建2-3个重点科研平台。加大4个省(市)级重点平台建设力度,提升平台的产出效益及影响力。加强重大科研项目培育,力争实现国家级和教育部重大项目持续立项,力争实现国家(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的突破。激励教学科研人员产出更多具有较高集约度和显示度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实现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和重要研究咨询报告数量上的新突破。加强并拓展国际暨港澳台科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拓展和提升国(境)外科研合作的范围与层次。

(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实施“1552人才工程”计划,通过“南岭学者”特聘岗位、国内外优秀博士引进、“卓越青年教师”等,引进1个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引进和培养5名领军人才、50名拔尖人才,招聘200名海内外优秀博士,使专任教师达到1400人,实现国家“特支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广东省“珠江学者”、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等各类层次人才的显著增长。加强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全英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综合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适当扩大外籍专业教师的聘用规模。加强国际化师资海外研修基地建设,选派200名中青年教师进站研修或培训,不断提升教师国际化教育教学能力。

三、实施应用型建设四项举措

一)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按照“分类建设、协同育人”的原则,改造传统专业和申报新专业,重点建设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广东现代服务业对口分行业紧密对接的三类专业:一是建设商法融合型、技术与经济融合型、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型等3个学科交叉融合型专业;二是以卓越人才培养为抓手,通过“传统专业+行业标准或权威职业资格证书”方式,建设工商管理、法学、会计学、审计学、税收学等10个产教深度融合型专业;三是建设金融学、国际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高度国际化专业。通过三类专业的建设,带动专业整体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建立健全专业结构动态调整和专业内涵建设长效机制。

完善应用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布局,积极争取审计、资产评估、艺术、翻译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结合完整学科体系构建的需要,力争在理论经济学、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等一级学科中新增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构建行之有效的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优化硕士学位授权体系结构。

(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行专业(群)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广东现代服务业对口分行业“双向嵌入”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各具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开展4项建设和改革工作。

一是教学平台建设。以学校“广东现代服务业产教融合综合实验实训中心”建设为契机,初步健全面向六大学科专业集群的校内综合实验实训平台体系;以学校获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为契机,初步健全校内外有机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体系;以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广东现代服务业对口分行业代表性单位和主要用人单位组建人才培养战略联盟为契机,初步健全校外多功能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加大省、校两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新增10个省级示范基地,促进行业企业优质资源与研究生培养的深度融合。

二是课程体系建设。按照“三个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现代服务业对口分行业岗位(群)对接,课程体系及内容与现代服务业对口分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现代服务业对口分行业实际生产过程对接)的思路,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量的通识课程群、商法融合课程群、创新创业课程群、综合实验实践课程群、互联网+课程群和国际化全英课程群,逐步健全支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质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系统推进研究生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强化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的前沿性,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实务导向,增加研究方法类、仿真实验类课程,新增10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

三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按照“能力本位”理念,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重点探索实施四种新型教学模式:基于现代服务业对口分行业真实项目或仿真项目的模拟体验式教学模式;基于系统性数据库和现代服务业对口分行业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模式;基于现代服务业对口分行业(单位)真实业务的“学和做循环式”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现代服务业新型产业和新业态、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智慧型教学模式。鼓励各教学单位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引导研究生授课教师将编写教学案例与基于案例的科学研究相结合,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促进研究生自主性、研究性、探索性学习。

四是教学信息化建设。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信息化升级改造。建设10-20门基于新技术利用的高水平课程;开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形成特色鲜明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支持学分制改革的导学微视频资源库,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体系。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共享平台,提高案例使用效率。结合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推出10门左右的优质研究生网络公开课程。

(三)“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拓展“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规模,加大“双师双能型”师资(研究生导师)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学历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政企行业任职经历的高水平人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面向政府、行业、企业柔性聘任一批理论水平较高、管理经验丰富的业界精英,充实兼职教师队伍。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培训,有计划地选拔一批教师到政府、行业、企业直接参与管理、生产和经营等活动;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完善“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平台,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搭建一批稳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与实践平台;加大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力度,完善培训项目,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能力。继续优化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分类遴选与考核评价机制,实现导师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四)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提高教师与教学科研单位参与应用研究的积极性和能力:一方面,完善应用研究型项目、成果、人才和机构的评价机制,将应用研究型项目、成果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绩效考核、两级管理考核等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办法,推进科技成果有效产出和转化。构建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一是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并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佛山现代服务业研究院”“粤财指数研究发展中心”三大平台为基础,搭建现代服务业研究大平台,探索理事会领导、项目制牵引的平台管理体制;二是推进与会展、互联网经济行业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我校地处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的区位优势,依托学校相关学科和专业,充分发挥广东现代服务业产教融合综合实验实训中心的功能,努力成为与国际会展中心、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相关行业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三是主动建立与国家部委、广东省及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重点打造金融、财税、商贸、旅游、彩票、新媒体等领域的特色新型专业智库,深化与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的合作,积极参与立法咨询与服务,将学校建成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财经政法智库基地;四是加强学校社会服务品牌项目建设,重点推进税务干部进修学院(基地)、彩票社会责任基地等教育培训机构的建设,主动承接地方继续教育任务,使学校校成为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重要的继续教育基地,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的水平和社会知名度。

第四部分 条件保障

一、加强资金筹措与资产管理

积极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源,努力增加自创收入,发挥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在争取社会捐赠中的主渠道作用,力争到2020年年度预算总收入突破10亿元。强化资源统筹使用,注重向重点领域倾斜。建立资金使用绩效评估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审计和监督,保证资金使用的规范和安全。完善资产管理平台,加强资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公共资源有偿使用和共享机制,健全基于绩效评估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

二、推进校园基本建设

有序实施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建设广州校区第30栋、32栋学生宿舍、体育综合馆和广东现代服务业产教融合综合实验实训中心大楼等校舍。完善两个校区体育场地及设施,完成佛山三水校区加装空调配电改造、广州校区内环路等民生项目,不断改善办学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协助广州市、海珠区政府完成黄埔涌桥建设,修建学校连接黄埔涌桥的道路和北大门,积极协助佛山市三水区政府完成学海中路建设。争取到“十三五”末,将两个校区总体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完成度提高到80%。积极争取三水区政府将佛山三水校区东侧、学海路西侧之间的部分土地无偿划拨学校,以满足共建佛山校区办学需要。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全校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完善有线无线相融合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覆盖全校主要职能部门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实现交互式学习无处不在、优质资源触手可及、信息数据实时共享、校务管理透明高效、校园生活便捷周到的“智慧广财”。

加快实验室建设,形成以公共实验平台为依托以专业实验平台为支撑校院两级平台纵向协调公共与专业平台横向互补的实验平台架构。

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和服务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化图书馆;增强图书馆育人功能,把图书馆建设成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中心、学习中心文化中心。完成学校档案馆建设,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强后勤精细化管理,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构建适应学校改革发展需要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体系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文化自觉,弘扬广财精神,大力宣传践行广财校训、办学理念、治校方略和办学特色,讲好“广财故事”,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立德树人,建设“美丽广财”“书香广财”,使师生爱校如家。加强师德师风、机关作风、学风等建设,营造敬业奉献、乐教乐学、和谐共进的人文生态环境。建设校史馆,修缮师生活动中心,增设文化活动场地,建设校园数字广播、数字视频系统,加强图书馆、门户网、新闻网等文化平台建设。建造广州校区新校门、校友林、文化长廊和佛山校区沁湖、涟湖等体现广财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推广使用学校形象识别系统。

五、稳步提高教职工待遇

稳步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让教职工共享发展成果。积极改善教职员工工作生活条件,在教职工住房、子女入托上学等方面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依法维护教职工各项合法权益。切实关心青年教职工的成长和发展,落实离退休教职工生活福利待遇,逐步提高非事业编制员工待遇。

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切实提高党委领导学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障。

筹备召开学校第六次党员代表大会。全面总结回顾学校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成绩和经验,深入分析学校的发展形势,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及工作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共广东财经大学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校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认清形势,肩负使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依法治校、深化改革、创新强校,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

加强思想建设。以中央、省委的精神为指导,结合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的实际,加强思想引领,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提振全校师生的精气神,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意识形态的主体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确保学校的和谐稳定。

加强组织建设。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书记项目为抓手,提升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考核,加强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积极探索职员制与职级制改革,拓宽干部晋升渠道,调动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制定审批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服务事项清单,简化审批程序,优化服务流程,规范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强化教书育人意识,进一步改进师德师风;围绕学分制改革,全面加强学风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学校党委与行政议事决策制度和教学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制度,完善党建工作考评体系,促进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履行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完善“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体制机制,推进惩防体系制度建设,健全权力运行监督与制约机制,加强对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制度执行情况等的监督,强化执纪监督问责,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加强统战和群团工作。充分发挥党外人士和群团组织在学校科学发展、民主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第五部分 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动员

成立学校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总体协调规划实施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要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规划的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二、精心组织实施,落实责任分工

规划的生命在于实施,各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落实各项任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把任务和指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要抓紧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方案,分阶段、分步骤落实,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三、加强督导考评,确保目标实现

推进规划实施学校将强化检查监督,建立中期评估和年度考核制度,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和跟踪检查;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与各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执行情况与各单位及其负责人的工作考核直接挂钩。

附表

十三五”主要规划指标

项 目

主要指标

十二五”实际数

十三五”规划数

属 性

办学规模

在校生人数(人)

29657

28000

约束性

全日制本科生(人)

23953

24000

约束性

研究生(人)

1549

2000

预期性

人才培养

省级、国家级专业数(个)

15(国家级5

28(国家级8

预期性

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支)

9(国家级1

13(国家级2

预期性

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人)

5(国家级0

8(国家级1

预期性

省级、国家级教学平台(个)

28(国家级3

36(国家级5

预期性

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

10(国家级1

15(国家级2

预期性

省级、国家级课程(门)

42(国家级3

64(国家级5

预期性

国家级规划教材(种)

12

14

预期性

创新创业课程(门)

15

45

预期性

创新创业教师(人)

100

200

预期性

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

355(国家级180

655(国家级280

预期性

全英授课教师(非外语类专业)(人)

19

219

预期性

省级、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个)

6(国家级2

9(国家级3

预期性

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门)

4

14

预期性

省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个)

9

19

预期性

国际认证专业(个)

0

3

预期性

学科建设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数(个)

0

1

预期性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数(含专业学位)(个)

13

17

预期性

省级重点学科(个)

3个优势重点学科

1-2个攀峰重点学科

预期性

学科排名

-

3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财经类高校前15

预期性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科研经费(亿元)

1.58

2.5

预期性

其中:横向科研经费(亿元)

0.56

1.5

预期性

SCISSCIAHCICSSCICSCD收录文章数量(年均)

350

450

预期性

标志性科研成果(年均)

21

30

预期性

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平台(个)

2

5

预期性

国家级重大项目(项)

1

3

预期性

国家级项目(年均)

17

30

预期性

省部级项目(年均)

75

90

预期性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项)

3

3

预期性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项)

3

3-5

预期性

省级以上特色新型智库(个)

1

2-3

预期性

代表性决策咨询报告(份)

1

10

预期性

师资队伍

教师总数(人)

1310

1600

预期性

国家、省部级高层次人才(人次)

40

80(其中国家级3

预期性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

39.43%

50%

预期性

中青年教师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比例

12.46%

30%

预期性

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

17.1%

30%

预期性

教育国际化

中外合作教育项目(个)

39

10-20

预期性

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个)

0

1

预期性

中外合作本科实验班(个)

2

3

预期性

中外合作双硕士教育项目(个)

3

6

预期性

中外合作DBA/PhD联合培养项目(个)

0

3

预期性

外国留学生(人)

8

500

预期性

具有国(境)外学习经历的本科生比例

0.27%

5%

预期性

具有国(境)外学习经历的研究生比例

0.8%

5%

预期性

海外实践教学基地(个)

3

4

预期性

国际化师资海外研修基地(个)

2

6

预期性

国(境)外科研合作平台(个)

0

3

约束性

计划外国际教育与培训项目(个)

4

7

预期性

计划外国际教育与培训学生(人)

400

800

预期性

办学基础条件

校园总校舍面积(平方米)

679133

845784

预期性

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

290370

376298

预期性

学生宿舍面积(平方米)

204907

269883

预期性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11767

13450

预期性

生均图书(册/生)

81.36

100

预期性

:约束性指标是指在规划期内不得突破或必须实现的指标,是限制性的刚性指标;预期性指标是指导性或激励性指标,是要努力争取实现的柔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