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财经大学“十三五”教育信息化规划

发布者:韩佳芮发布时间:2017-07-10浏览次数:631

    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加快我校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教育现代化,探索网络教育新模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广东财经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5年)》《广东财经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的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

       (一)成绩与经验

“十二五”期间,我校完成了数字校园一期工程建设。建成了高效可靠的校园云平台,使我校教育跨入了“云计算”时代;建成了数据中心、身份认证、信息门户等三大基础平台;建成了学工综合服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OA系统、网站群等并投入使用;实现了教务系统、科研系统、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邮件系统、工资查询系统、学生收费信息查询系统、学生素质拓展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等多个现有业务系统的集成对接,消除了部分信息孤岛现象,部分打通了全校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流和业务流,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好公共信息服务。

教学信息化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Blackboard平台上新建各类数字化课程资源600多门,新增学习社区3个,资源总容量达3.5T;大力推广教学信息化应用,立项建设示范课例14个、示范课程33门,建成各类数字化课程资源1246门;形成了一批具有财经教学特点的多样化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本科财经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学信息化对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图书馆数字资源进一步丰富,现有中外文数据库59个,195.5万电子图书,图书馆文献资源对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保障程度有所提高。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和信息应用水平大幅度提高,校本部新图书馆实现了高承载力无线网络全覆盖,更新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建成了移动图书馆系统、读者自助服务系统、服务信息发布系统、研讨室管理系统等,有力地支撑了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转型,为实现资源整合与移动应用的读者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建设了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与仿真实习教学平台,通过互联网提供虚拟化的实验教学资源,形成了具有广东财经大学特色的实验教学信息化创新应用模式,初步显现了信息技术对经管类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革命性影响,形成了我校经管类实验教学水平在国内的领先优势。

      (二)问题与不足

        以上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表明,信息化对我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与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足。主要表现为:

   1.基础设施依然相对薄弱,学校的网络带宽不能充分满足师生的需求,无线网络未能全校覆盖。

   2.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未能全面整合。

   3.校本教育资源不够丰富,有待进一步完善。

   4.信息化应用的层次不够深入,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未能及时跟进推广,新兴技术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5.网络教育基础薄弱,缺乏网络化教育学习体系。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发展方向,遵循“服务转型、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形成与我校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二)发展目标

    1.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宽网络带宽、提升网络速度,让多数用户上网速率在现有基础上增长一倍;加快建设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

    2.打通全校各信息系统之间的链接,促进信息数据实时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建设便捷周到的“智慧广财”,转变教育管理与服务方式,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与现代化水平。

3.丰富数字化学术资源,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4.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推动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方式。

5.创建网络教育学院,搭建网络教育学习平台,构建网络教育学习体系,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促进继续教育信息化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开放协同的智慧型教育教学环境

1.完善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提高网络和信息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校园网速,将我校互联网出口总带宽扩容超过10G,让多数用户上网速率在现有基础上增长一倍,优化和升级部分区域的无线网络,改进无线认证方式。建设统一的覆盖全校的网络和系统管理平台,全面提升网络服务质量。升级和扩容现有的云计算平台,建成300个虚拟机的云数据中心。进一步优化和升级现有的网络和信息安全系统,引入安全服务,使网络和信息安全水平与信息化应用水平相适应。

2.建设开放协同的智慧型教育教学环境。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国际领先教学技术手段,建设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学研修中心,支持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整合泛在学习中心、教学研修中心、科研协同中心智慧型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无缝链接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支持随时随地的学习与互动,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支持服务;建设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智能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型实验室5间,包括单专业智慧实验室(例如审计实验室)、跨专业智慧实验室(多功能仿真实习大厅的智慧化);建设集学校新闻发布、传媒专业实验教学、导学微课点播为一体的新媒体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包括毕博移动学习平台在内的各种移动学习、智慧学习平台。搭建学科服务和学习服务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展基于手机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完善校外访问系统,更新学位论文管理系统,建设学术报告厅信息系统等,使我校数字图书馆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

(二)推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系统联动程度,建成统一、高效运转的智慧校园系统

以有线无线相融合的高速校园网络和云计算技术为基础,通过系统集成、强化系统间的联动,促进资源共享,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建成交互学习无处不在、优质资源触手可及、信息数据实时共享、校务管理透明高效、校园生活便捷周到的“智慧广财”,为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启动移动校园建设,加强移动端和PC端应用的融合,满足师生的移动办公和移动学习需求。

(三)丰富数字化教育资源

1.学术资源。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重要需求,逐步引进5个左右知名的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数据库(如Elsevier ScienceDirect数据库),结合学校加快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的建设,有计划引进20个左右的人才培养急需的数据库,不断优化和完善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体系。

2.建设网上导学微视频资源库。全面配合学分制改革,利用信息技术为每门课程制作导学微课,建立网上导学微视频资源库,帮助学生在选课前充分了解课程的相关信息。导学微课由每位任课教师主讲,在视频共享平台中发布,学生可通过各类终端进行浏览。

(四)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1.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以教学团队为建设主体,通过应用驱动,改造已有资源、建设新型资源、挖掘特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体系。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重组、优化已建1200多门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示范课程项目75项;推进基于新型学习技术的教学资源建设,结合实际需求建设移动学习资源、创新创业信息化课程等30项;建设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精品实验教学改革项目25项;建设数据挖掘技术支持下的实验课程2门。通过持续开展信息化教研教改项目建设,鼓励教师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在线学习、混合学习等多种方式应用网络课程开展学习,不断创新教学与学习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与时俱进,建设新型学习资源。依托学校“创新强校工程”,推进基于新技术的各类学习资源建设,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慕课)20门,开发移动学习资源,探索虚拟仿真实验实践资源,拓展校本信息化教学资源体系。探索基于微课、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实施云计算环境下的经管类实验教学创新。申请国家财政支持,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仿真等实验技术为依托,建成“校内融合、省内共享、国内辐射、国际合作”四位一体的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与仿真实习教学云平台,全面实现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经管实验教学。实施“3+2+1”教育信息化项目,即:建设3门数字化实验精品项目,2门数据挖掘支持下的实验课程,1支数字化、信息化教学团队。

(五)搭建网络教育平台,构建网络教育学习体系,推动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

1.建设网络教育平台。结合国家继续教育政策新形势,搭建以网络远程虚拟直播课室、网络远程学习平台和继续教育综合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为主体的网络教育平台,探索网络教育新模式。

2.推进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建立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规范和网络教育课程认证体系,探索网络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模式及其运营机制。依托我校自主建设的网络远程学习平台,建设50门优质在线网络课程,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网络互动,使教学内容个性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任务驱动,全面提升教学队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以任务为驱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特点的课例和教学法的培训,培养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助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七)提高治理能力,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

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能力;建立“观念引导,校长负责、多部门参与,应用驱动”的教育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机制创新,建立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衔接配套制度,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以完全学分制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整合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干部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房产管理系统、移动校园和网站群建设服务系统等,实现教学服务与管理流程的优化与再造,使信息化管理系统覆盖全校90%的业务,为全校师生带来更多方便和快捷的服务,提高教育治理和供给服务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密切协作,协同推动。

(二)经费保障

创新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预算机制,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资金需求,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经费的使用,合理分配在硬件、软件、资源、应用、运行维护、培训等各环节的经费使用比例,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效益。

附件:“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标

附件

“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标

任务类型

建设内容

“十二五”

实际数

“十三五”

规划数

指标属性

信息化基础设施

云数据中心的虚拟机数量(个)

150

300

预期性

互联网出口总带宽(bits/s

7.3G

>10G

预期性

高速无线校园网网络AP数(个)

600

1200

预期性

网络和系统管理平台(个)

0

1

预期性

网络安全系统和安全服务

4

10

预期性

智慧型实验室(个)

1

5

预期性

教育管理信息化

信息系统集成对接:整合已有和新建的业务系统,消除信息孤岛()

5

10

预期性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升级:建设一站式服务办事大厅、网站群、科研、合同管理、后勤、基建等系统,升级三大平台和核心业务系统(个)

15

25

预期性

建设移动校园()

0

1

预期性

教学信息化

基于毕博网络学习平台的教学信息化示范课程(门)

94

169

预期性

移动学习资源、创新创业信息化课程等(门)

0

30

预期性

慕课建设(门)

0

20

预期性

精品实验教学改革项目(项)

0

20

预期性

数据挖掘技术支持下的实验课程(门)

0

2

预期性

导学微课(门)

0

200

预期性

宣传教育与导学微课学习平台(项)

0

1

预期性

继续教育信息化

基于自主远程网络学习平台的在线教育课程(门)

0

50

预期性

图书馆数字资源库

学术研究数据库(个)

0

1

预期性

人才培养急需的数据库

65

90

预期性